自驾游攻略
赣南客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因其历史悠久,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雅溪古村现场擂茶 雅溪古村现场打糍粑 车马灯戏是全南民间艺人在每年春节后为各地报农时、节气、帮助农耕而产生,一直流传至今的民间曲艺。唱出客家人在长期农耕生活中总结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存法则,告诫人们随着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奉行。表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车马灯戏的传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农村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变革,2010年,全南车马灯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车马灯戏”在雅溪古村上演 全南瑶族花棍舞,也称点兵棍舞,来源于瑶族的朝皇仪式,故又称点兵棍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之一。瑶族男女身着瑶族传统服饰,和着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雄奋的山歌曲调,模拟瑶民生产生活中打猎、筛米、擂茶、挖笋等劳动特征形象,其动作有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也有优柔、缓慢、飘逸、洒脱等动态,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欢快的瑶族花棍舞 全南中寨香火龙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三年中寨陈姓始祖陈杨宝开基时,悠悠600多年,它作为一种家族式客家民间文化载体一直伴随中寨陈姓子民。香火龙主要是用稻草扎成龙的雏形再插上特制的龙香,夜空下,在烟花、鞭炮和鼓乐声中,舞龙队的队员将香火龙高高举起,以燃点的香火在夜空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火龙腾挪跳跃,宛若真龙腾飞,搭配的火球和鲤鱼与龙口喷焰的火龙共舞上演一场鱼龙戏珠。2010年6月,全南中寨香火龙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